救急解难 开创社会救助工作新思路
文章来源:新华网广西频道 转载时间:2018年5月21日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gx.xinhuanet.com/2017-11/03/c_1121901322.htm
2015年6月,江南区被选为全国“救急难”试点地区,本着先行先试、大胆尝试的工作理念,努力探索“救急难”工作路子,有效解决了急难对象的救助问题,试点工作开展至今,该城区共救助急难对象248户718人次,发放救助金100.68万元。
日前,江南区“救急难”试点工作被评为“2016年度南宁市优秀改革创新项目”。为此,记者深入江南区采访受助对象、低保办工作人员及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,对该城区“救急难”工作进行了解。
整合统筹资源 快速主动救助
江南区“救急难”工作的开展,相较传统的救助政策更灵活更快捷,困难群体在遭遇急难问题时,求助有门、受助及时,解决了困难群众以往遇到急难问题无据可依的尴尬局面。民政部门牵头建立社会救助局际联席会议制度,民政、卫计、教育、住房、人社等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,研究解决“救急难”工作过程中亟须解决的各种新情况、新问题,建立了重点解决困难群众因突发事件、意外伤害、突发性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的工作机制,统筹流浪乞讨、灾害救助、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资金,形成民政内部的救助合力。
为方便群众办事,让群众“少跑腿”,江南区低保办在各乡镇(街道)政务大厅设立“社会救助受理处”。由专人负责社会救助申请受理和转办工作,能当场办结的就当场办结,需要其他救助业务口协同办理的及时进行内部转办,并要求相关部门在规定时限内办结。截至今年6月,江南区共设置了6个社会救助受理窗口,实现了“救急难”工作在该城区的全覆盖。
去年12月,低保户陈燕霞因家庭变故,突发精神疾病,住院治疗需要花费近两万元,梁彩玉阿婆既要照顾女儿又要照顾两个孙辈,一家人生活雪上加霜。今年1月,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卫计部门对陈燕霞的病情进行了确认,按“救急难”暂行办法的规定,一次性为她申请了一万元的临时救助资金,有效缓解了一家人的困难。回忆起工作人员将救助资金送到她家时的情形,梁彩玉对记者动情地说道:“我年纪大了,很多事情都不懂,对社区工作人员只有感谢再感谢。”据了解,目前的所有“救急难”对象中,有43户是从卫计部门获得信息并主动联系开展救助,占“救急难”救助比例的17.4%。
主动收集信息 扩大救助主体
江南区“救急难”暂行办法首次将办理辖区暂住证的居民纳入保障范围,在救助上不受户籍限制,是一次大胆的探索和尝试,有效扩大了救助的范围。试点工作开展以来,共救助非辖区户籍的急难对象8户11人次。外来务工人员陈华是隆安籍的低保户,丈夫常年在外务工,今年突发重大疾病,年幼的儿子还在读书,生活陷入困难。江南区低保办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,及时与隆安方面核实情况,为她申请了“救急难”救助资金。
在试点工作中,江南区民政局利用“数字城管”系统及时获得路面上群众遭遇突发急难事件的信息,实现主动发现并快速实施救助。记者来到二桥南社区的低保户黄任贤家中,黄任贤告诉记者,今年8月,她的女儿收到了大学本科录取通知书,但因为自己患有慢性病,需要长期服药,女儿开学的学杂费让她犯了难。令黄任贤没有想到的是,她和邻居的日常交流被社区工作人员梁燕萍记在了心里。梁燕萍告诉记者:“我听黄大姐的邻居说她女儿考上了大学,我就及时将这一情况进行了上报,以尽可能地帮助她渡过难关。”
开展试点工作以后,江南区低保办还利用广西综合治理信息系统,完善急难对象主动发现机制,实现了精准救助,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,为网格员配备装有“综治e通”APP的手机,让他们发现困难群众的急难情况能够即时上报。大力完善政府的兜底救助的同时,积极推进与社会救助经办部门以及慈善组织间的信息共享,每季度进行数据交换,在为其他社会救助部门和慈善组织提供低保对象、特困人员基本信息的同时,及时了解掌握专项救助和慈善救助的开展情况。
社会力量参与 创新救助工作
近年来,我市购买社会服务日益增多,今年6月,江南区低保办也及时学习先进经验,通过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,对农村362户农村低保家庭进行入户核查,主动发现急难对象13户,随后工作人员及时跟进为他们办理了临时救助。 江南区低保办负责人甄德强向记者介绍:“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,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‘救急难’工作,一方面有利于使救助主体更加多元化,缓解政府压力,另一方面将救助阵地前移,把主动救助做得更细致和更深入。”
为了使急难对象获得更全面的帮助,江南区低保办进一步细化救助的内容,计划引进多家社会组织,进驻江南路东、南建、菠萝岭、二桥南、二桥西、清川西等6个社区,为急难对象、孤寡老人、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提供生活照料、心理抚慰、健康医疗、权益维护、文体健身等社会服务,为未成年人提供法治宣传教育、预防犯罪及失范心理(行为)矫正、学业和心理辅导、安全教育、生活临时照料等帮扶服务。
经过两年的工作实践,“救急难”工作机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,但也存在改进和提高的空间。由于我市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,社会组织也仍待培育成熟,“救急难”救助工作大部分还是依靠政府的力量来推行,社会力量参与程度不高,尚未形成成熟的多元化救助格局。市民政局相关科室负责人崔玮表示,“下一步市民政局将吸取江南区创新救助方式取得的经验,探索完善和落实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具体政策”。(原文编辑:朱晓琳 作者:潘立宇)